2020中国纺织服装外贸数据详情来了!
发布时间: 2021-03-15

纺织服装作为重点出口商品,顶住了疫情带来的巨大冲击,在口罩等防疫物资的带动下,全年出口实现超预期增长,成为拉动全国货物贸易增长的重要动力。2020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总额3198.8亿美元,同比增长8%,占全部货物贸易的6.9%,其中出口2962.3亿美元,仅次于2014年出口2984.9亿美元的历史峰值,同比增长9.1%,占全国货物贸易出口的11.4%,进口236.5亿美元,下降4.1%。实现累计贸易顺差2725.8亿美元,占全国货物贸易顺差的51%,同比增长10.4%,拉动全国货物贸易整体出口增长1个百分点。

(一)一季度出口大幅下降,二季度起逐步反弹。

(二)对重点市场出口全部实现增长,我产品在欧、美、日的市场份额回升。

2020年我对欧盟27国(不含英国)累计出口539.7亿美元,增长34.4%,其中纺织品出口增长130%,主要由防疫物资拉动,纺织品类防疫物资(按8位HS码统计)出口218.9亿美元,占对欧盟出口总额的40.6%,同比增长了8倍多。传统大宗出口商品服装下降3.7%。

对美国出口先跌后涨,防疫物资成为最大亮点。

美国在2020年中可谓风波不断,突发性事件频出,但消费需求的基本面仍然稳固,我对美国的出口呈现先跌后涨的特点:一季度出口额下降幅度接近30%,随后逐季回升,二、三季度增幅均达到30%以上,四季度升至高点的38%。

东盟成为我服装出口唯一实现增长的地区,疫情后双边仍有巨大合作空间。

东盟作为我在全球最主要的竞争对手,长期将纺织服装业作为其重点发展行业,在吸引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断深化,并将触角进一步伸展至产业链的上游,拓展到纱线、面料领域以力求摆脱对中国的原料依赖。东盟纺织服装对外贸易额逐年上升,与我国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2017年其出口额尚不足我出口的四分之一,2019年已迅速增长到接近我出口额的30%。2020年东盟出口同样受到疫情影响,出口势将大幅减少,但其疫情后发展趋势会继续向好,中国-东盟间仍有巨大的贸易潜能和商机。

2015~2019的五年间,日本在我出口市场中所占份额处于持续而缓慢的下降状态,五年间仅下降了0.3个百分点,位于欧盟、美国和东盟之后列第四位,单一市场中列第二位。2020年我对日本累计出口219.3亿美元,市场份额小幅回升至7.4%,出口额增长10.3%,其中纺织品出口78.7亿美元,在防疫物资带动下增长74.5%,服装140.6亿美元,下降8.5%。

2020年,我对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全部下降,但降幅均不大,分别为1.4%、6.5%和5.7%,这些市场的未来表现依然值得期待。

疫情之下,产业转移愈发成为业内关注焦点:从主要市场进口统计数据看,2020年中国产品在欧、美、日重点市场中所占的份额都经历了从下降到增长的过程。疫情初发时,中国产品份额明显下降,一季度中国在欧盟、美国和日本的份额比2019年底时分别减少了1.6个、10个和5.4个百分点,其中绝大部分转移至东南亚、南亚等地。但随着中国工业生产和贸易秩序的逐步恢复,以及疫情全球化蔓延,东盟等与我形成竞争关系的地区均深陷其中,在中国恢复生产时,这些地区刚进入高发期,同样遭遇停工、订单下滑的影响。二季度末,中国的市场份额已明显回升,并将这股势头延续至年底。

根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20年美国自中国进口473.6亿美元,增长17.9%,中国产品在美市场份额为38.6%,比去年扩大了近6个百分点,其中主要是由纺织品带动。

(三)防疫物资成为拉动增长主动力,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全部下降。

传统大宗商品的出口则在疫情冲击下全部下降,纱线、面料、家用纺织品和针梭织服装出口额分别下降21.5%、17.7%、3.6%和8.7%。其中纱线和面料的出口数量和单价下降速度相对更快,针梭织服装降速稍缓。

即使没有疫情,纺织服装出口商品结构也在不断优化调整,从大类商品看,纱线、面料作为最主要的纺织产品,出口合计占比与2019年相比下降了6.8个百分点,而针梭织服装作为最主要的服装产品,出口合计占比较2019年下降更多,相差7.6个百分点。说明即使纺织品和服装常规产品出口全部下降,但纺织品的出口地位仍在不断升高,所占份额不断扩大。

2020年,纺织服装出口额排名前五的地区依次为浙江、广东、江苏、山东和福建。其中广东省超过江苏再次跃居出口第二大省。五大省出口合计占全国的73.7%,占比较去年下降2.3个百分点。中部地区的产业承接效应进一步显现,当年中部地区累计出口238.2亿美元,占全国总出口的8%,比去年提升1.4个百分点。其中湖北、安徽、江西等地均实现快速增长。尤其湖北扛住了疫情带来的巨大压力,在一季度出口下降30%的情况下,自二季度起开始发力,全年出口增幅高达104%。

(五)纺织品服装进口先抑后扬,中间品和最终消费品的进口量均未恢复增长。

从产品结构看,全年进口下降主要受纺织品拖累,纺织品全年累计进口141.7亿美元,下降9.8%,服装进口94.95亿美元,增长6.2%。

(六)棉花进口量增价跌,美国重拾我棉花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地位。

在中美年初签署协议的利好带动下,自美国棉花进口明显反弹,全年进口97.67万吨,同比增长171%,使美国夺回我棉花进口第一大来源国地位。巴西和印度分列其后,自两地分别进口61.8万吨和25.3万吨。

根据中国棉花协会月报显示,2020年,国内棉花市场受到新冠疫情冲击,棉花生产保持稳定,储备棉轮换有序进行,进口量继续增加,市场供给充裕,纺织需求逐渐回暖,棉花价格波动上涨,内外棉价差加大。据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棉花总产量591万吨,同比增长0.4%。纺织企业年末产销两旺,纱布产量呈上升趋势,行业趋势向好。

二、疫情对中国纺织服装外贸形成的短期效应和长期影响

疫情属于突发、偶发事件,在短期内会对全球贸易走向形成应激效应,迅速将订单集中到少量具备完整产业链并在第一时间恢复产能的国家和地区,如下半年印度订单一度回流中国;市场的采购意向也再次转回中国,使中国在主要市场的份额快速回升。

(二)长期看,疫情促推国际市场多元化,发达经济体将进一步减少对“中国制造”的依赖,我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合作关系更加稳固。

虽然庞大复杂的纺织服装产业链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就能顺利回流至本地,但会促进美日等国从减少对中国依赖的角度出发,加速将采购向东南亚或周边地区布局。根据美国公布的数据,2015~2019年的五年间,美国自中国进口纺织品服装的份额下降了5.2个百分点,中国失去的份额主要由越南、印度、孟加拉及墨西哥、洪都拉斯等中北美国家瓜分。五年间中国在日本市场中失去的9.2个百分点的份额则几乎全部被东南亚和孟加拉瓜分。未来随着疫情消退,这些地区的供给条件改善,为挽回损失,将加剧与我争夺市场,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将更加复杂严峻。

(三)与美国的贸易关系不确定性增强。

2020年由于疫情严重,美国自中国进口大幅增长。2021年随着民主党上台执政,美对华政策会有所缓和,单边主义、孤立主义风向会有所改变,但美国长期遏制中国的基调不会变,对中国重点科技产品的打压政策不会变。虽然纺织服装尚不属美重点遏制产品,但作为中国对美出口的大宗商品和中国实现贸易顺差的主要商品,美国也势必采取各种贸易常规或非常规手段对我纺织服装产品形成限制和围堵,如签署美墨加协定、重提CPTPP,以达到孤立中国的目的。双边经贸关系的不确定性会在2021年及疫情之后进一步增强,对中美纺织服装正常贸易形成更多挑战。

总结成绩,正视差距,迈进“十四五”发展新征程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已形成垂直完整的产业链和供业链基础,成为全球最大的纺织服装产业链中心和供业链枢纽,拥有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如今,我国纤维加工总量超过世界比重的50%,化纤产量约占70%,纺织服装出口额占全球的34%,年纱产量超过2600万吨,布产量近400亿米,限上企业服装类消费品零售额8000多亿元,网上穿类商品零售额逐年递增。面对突发疫情,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经受住了冲击,国内企业迅速复工复产,调整产能转产口罩防护服,为稳定全球消费和抗击疫情作出了巨大贡献,彰显了中国强大的制度优势和化解突发危机的能力。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2020年3~12月,中国共向全球出口了2242亿只口罩,相当于为中国以外的全球每个人提供了近40个口罩,出口了防护服23.1亿件,外科手套29.2亿双。2020年下半年,疫情肆虐全球一度导致东南亚、南亚等地无法承接订单,致部分订单回流中国,填补了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供给缺口。进一步证明中国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稳定的产业结构,产业韧性强,灵活度大,企业有责任、能担当。这些优势短期内无法被替代被超越,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占据全球主要地位。

1.我国纺织服装产量和出口规模庞大,但利润率普遍不高,近年整体利润水平持续下降。目前,只有小部分拥有品牌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超大型企业能够达到较高利润回报,大多数中小纺织服装企业的利润率依然较低,出口企业的平均净利润率仅有3~8%。行业整体利润总额持续回落,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6~2019年,纺织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逐年递减,4年间下降了50%,服装服饰业利润总额下降了38.6%。2020年,纺织业在防疫物资带动下实现利润总额1105.40亿元,恢复7.9%的增长;服装服饰业利润总额640.4亿元,下降21.3%。

3.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生态仍有待优化,在品牌建设、节能环保、前端研发和成品设计、价值链掌控,以及出口定价权方面仍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需要进一步推动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行业软实力,成为真正的制造业强国。

“十三五”期间,中国纺织服装对外贸易进入平稳发展阶段,贸易总额和出口、进口全部实现增长,平均年增幅分别为2.5%、2.7%和0.3%。2020年,纺织服装生产和出口在疫情下实现逆势增长,取得圆满收官。这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规模实力和强大韧性的展现,也是动能转换能力的体现,更是多年来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发展质量成果的全面体现。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相信,中国纺织服装业在“十四五”时期及更远的未来必能行稳致远,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