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桥蓝印时尚小镇:“染缸”逐浪新蓝海
发布时间: 2021-05-18

在浙江东盛印染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玉峰接待了记者一行。问及今年的市场形势,他微微一笑:“已经完全走出了疫情影响,恢复到2019年的同期水平,各家企业比设计、比花型、比服务,竞争十分激烈。但无论如何,走绿色高端的路子不会错。”

集聚迁徙迎新生

“项目计划总投资7亿元,目标是打造一家国际领先的智能化印染工厂。”项目负责人杨杰对未来充满期待。

“企业干了几十年印染,以前日子也能过下去,但现在决心乘势升级,开创新局面。”杨杰说,全新的国周组团项目淘汰原先所有设备,代之以德国、日本、意大利的先进设备,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产0.5万吨散纤维、2.2万吨纱线以及4亿米印染布的生产能力,预计年销售收入16亿元,利税3亿元。

2012年,浙江东盛印染有限公司首家启动搬迁到集聚区。提及当年第一个“吃螃蟹”的举动,张玉峰记忆犹新。“一开始,重重顾虑压心头。”他担心的首先是成本增加,老厂设备全部淘汰,新厂建设又得投入上亿元,宛如“割肉”;其次是客户和员工,从金柯桥大道旁边的“黄金地段”搬到距离城区1小时车程的钱塘江边,他们愿不愿意跟来?这几乎是当时所有搬迁企业都要面对的问题。

集聚效应,厚积薄发。以蓝印时尚小镇为代表,最近5年,柯桥全区淘汰落后印染产能38.16亿米,环保设备投资超15亿元,国际先进绿色设备应用比重由30%升至60%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8.1%,每米印染布附加值提高15%以上,产业提质增效明显。

在浙江宝纺印染有限公司,厂区门口的白坯布整齐码放,远看像一座座小山,气势十足。“这么大的坯布量,会不会造成产品积压?”面对记者的提问,公司执行董事戚昕笑了,“很快就用完了,我们每天的生产量有140万米,换算成公里数能从柯桥到北京。”

销售高速增长,得益于宝纺印染的一项重要创新:研发仿蜡染印花布,代替真蜡染印花布。真蜡染印花布在生产时要用到松香,这种原料会造成污染,在与日俱增的环保压力下,这款布的利润空间逐步缩减。2014年,宝纺印染通过自主研发,做出了与真蜡染颜色和手感相仿、生产更加环保的仿蜡染印花布。

创新不是过家家,需要胆识和魄力。今年1月,浙江迎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A股主板挂牌上市,成为15年来全国首家纯印染上市企业。

“产业集聚是第一步,创新突破紧随其后,且创新意识已深深刻进绝大多数企业的灵魂深处。”柯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负责人透露,最近三年,柯桥印染行业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从2.9%提升到了4.3%,这背后是真金白银的投入。

一家家印染企业的创新“浪花”,汇聚成了整个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记者在蓝印时尚小镇展厅看到:代表着先进工艺的柔性制造系统、全自动调浆系统、染化料自动输送系统等,代表着绿色环保的生物膜处理中水回用技术、高温废水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等,代表着前沿产品的超细纤维合成材料、工业特种面料等,琳琅满目,彰显着科技含量,引领着行业时尚。

面对数字化浪潮,走在产业转型提升路上的蓝印时尚小镇,正朝着“印染大脑”“无人工厂”的方向加速前进。

“上云”只是数字化改造的基础,借用大数据推动企业降本增效、实现精益管理才是最终目的。“比如,怎样的排产方案可以让生产设备利用率达到最高?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在哪?现有的染色配方是否可以改进……这些都是我们下一步要攻克的难题。”濮坚锋说。

采访中记者发现,几乎每家企业都将“数字化”挂在嘴边,不少已付诸实践。“是借着这次转型‘扬帆再起航’,还是踌躇不前慢慢被行业淘汰,答案显而易见。”绍兴海通印染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传海说,对印染企业来说,数字化不仅仅是设备改造提升,更是企业生产管理的彻底变革,是从粗放式管理向精益管理跨越的新阶梯。

除了企业“唱戏”,政府“搭台”也必不可少。

“具体方案还在修改中,但大致可以分为两块:政府端和企业端。政府端是将各部门的公共资源数据共享应用,为政府掌握产业发展态势、预测产业发展趋势等提供帮助;企业端则是搭建一个公共的全产业链平台,以数据供应链为纽带,推动生产方式、商业模式等重构。”柯桥区经信局数字发展中心主任裘波说。

“染缸”蝶变育新机。这个绿色、创新、智能的印染小镇正在向新蓝海全力进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