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刊发:“老”纺织“新”力量(下)
发布时间: 2024-12-18

这块“布”,托起一座“世界纺都”

“母亲工业”孕育之下,一座座纺织名城被“托”了起来,一个个精彩的纺织故事被书写。

“全国地区生产总值千亿级的县域,很多都是从纺织起家的。”袁笑文说,柯桥就是其中之一。

历史上,柯桥就以布扬名天下。古越的蚕织、两汉的麻布、隋唐的越罗、明清的“日出华舍万丈绸”,“布脉”传承不断。

如今享誉世界的中国轻纺城,40年前还是一片水乡农苑。乌毡帽戴戴、乌篷船摇摇的“水上布街”,则是柯桥最早的面料市场。

吴张友是柯桥最早的布商之一。那时,没有公路,他用船载着客人,一桨一桨划到乡间的面料厂买布,再一桨一桨送回火车站。没有物流,都靠人背,一次买个三五匹就是大客户了。

每米料子售价六七元,吴张友挣1毛钱的“中介费”,就这样一点一滴积攒出蓄势待发的力量。1988年,“绍兴轻纺市场”开业,他成了第一批经营户,跑到更远的江苏进货,先坐“招手车”再转火车,每天睡两三个小时。

吴张友门市越做越大的同时,不会英语的唐建祥也作了一个决定,干外贸!

那时候,柯桥布商大都把公司开在大楼里,唐建祥却专门挑了一处临街的门面,每天傍晚,每有外国供应商路过,他就请他们喝茶。一些如今耳熟能详的国际大牌都曾是唐建祥的客户。后来,他将外贸业务交给女儿,在50多岁的年纪再出发,创立了自己的男装品牌。

“柯桥人都是这样拼出来的。”唐建祥说。

一边是敏锐的市场“弄潮儿”,一边是顺应时代之变、抓住发展机遇的政府。市场与政府“双手”联弹,打造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集散中心。

截至目前,托在“布”上的柯桥,聚集了8000余家纺织企业。中国轻纺城经营户超过3.8万家,销售面料5万余种,日客流量超过10万人次。

2023年,柯桥区实现纺织工业总产值1270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柯桥区生产总值超过1570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纺织业、纺织服装和服饰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2%、19.1%。

值得一提的是,以柯桥为代表之一的浙江纺织产业,年营业收入已超万亿元,规模居全国第一。

10月24日,第26届中国绍兴柯桥国际纺织品博览会(秋季)开幕。其间,第七届世界布商大会、2024柯桥时尚设计展(秋季)等一系列活动密集登场。从1999年首届“中国轻纺城纺织品博览会”举办至今,这一国际性展会,已经走过26个年头,柯桥的国际朋友圈越交越广。

“世界纺织看中国,中国纺织在柯桥。”从上游的聚酯纤维、化纤原料,到中游的织造、染整,再到下游的服装、家纺和轻纺市场,以及贯穿整个产业链的创意设计、服务贸易、检验检测,柯桥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成熟的市场销售体系。“柯桥纺织”也成为国内纺织业首个价值超千亿的区域品牌。

柯桥区委书记陈豪表示,柯桥将坚持转型升级不停步,加快打造全球最大的纺织品集散中心、国际纺织会展中心、现代纺织科创中心、纺织时尚品牌中心、纺织总部集聚中心。

这块“布”,满足中国和世界人民“美起来”的新期盼

“百年奋斗,中华民族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纺织业贯穿这一发展历程,还担负着‘美起来’的重任。”孙瑞哲说。

进入申新九厂之前,宋琴芳在黑龙江插队。有一年,她从上海探亲归来,穿了件紫红色编金银丝的衣服,是时兴的“的确良”面料。可没想到,衣服还没焐热,就被“抢”走了——有个闺蜜没有穿得出去的嫁衣,一眼瞅中了这件。

宋琴芳好心提醒,结婚不好穿别人穿过的衣服吧?“她也不管了,实在买不到这样好看的衣服。”

耕地有限、原料紧缺,棉布难以一己之力承受几亿人民穿衣之重。当时一人一年只有少量布票,能有件“挺刮”的的确良,顶骄傲。

“老化纤”张忠安的第一件的确良裤子,是即将大学毕业时用省下来的钱“硬着头皮”做的。几个月后,他被分配到位于扬州的仪征化纤厂(以下简称仪化)。

那时受土地和植棉技术所限,仅靠棉花难以“衣被天下”,但石油可以造布。20世纪70年代,国家下决心建设化纤厂,仪化是其中之一。入厂教育大会上,后来成为副总经理的张忠安记住了仪化的使命,“为全国人民每人每年提供两件新衣服”。

1984年底,仪化第一条聚酯生产线投产。张忠安记得,因为是全球落地的第一条6万吨产线,“很激动”。到1990年,这里已经可以年产50万吨化纤和化纤原料,相当于1000万亩优质棉田产量。

这种“不用从地里长出来的布”,解决了棉花紧缺的问题,中国人穿衣“大改小、旧翻新、补丁摞补丁”的日子一去不返。

中国纺织业以优质的供给,有效保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目前,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美是世界通用语言。从古代丝绸之路到今天的“布”满全球,中国纺织业强大的产能和高性价比产品,不仅让中国人民“美起来”,也惠及全球。

仅以柯桥为例,其经贸网络遍及210个国家和地区,全球近25%的纺织产品在这里交易。客商能在这里找到世界上最黑的布,定制到防晒、吸汗的高科技面料。这里每年发往迪拜的闪钻绣花能有“几个柜”。其他地区很难做到的花型、后整,柯桥都能提供。中高端的面料,价格只有欧洲一半。

如今,从遮风避雨到舒适健康,从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从时尚潮流到彰显个性,“衣冠”在不断蝶变。

谈到这些年刺绣面料市场的新变化,设计师高晶感触最深的是:订同款花型的单子越来越少了。“现在的款式、面料都不停在变。特别是直播品牌,如果一个星期不变,就有点卖不动了。”

高晶觉察到的另一个变化是,国内客户多了。外贸曾占到她业务的80%,如今,国内国外客户已经五五分。越来越多的国内品牌选择绣花面料,这种曾经被视为“高端”的面料,已进入寻常百姓家。

仪化党委宣传部部长陆秀宏一直想办一个展,就叫“仪化与你的一天”——早上洗脸用的洗脸巾、刷牙时的牙刷丝、汽车上的内饰布、离不开的手机和电脑屏幕、路面上的指示牌、路下垫的土工布、夏天的裙子、冬天的羽绒服,还有晚上入眠的枕头、被褥,都有化纤在支撑。

“通过不断研发,我们仪化已经有了上百种产品,真正实现了从1到100。”仪征化纤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毛绪国说,“新时代新征程仪化的使命就是‘为美好生活添彩’,用科技创新化生万物,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这块“布”,从铺天盖地迈向顶天立地

无锡一棉的智能制造车间内,雪白的纱锭一字排开,带动纱线快速转动。在这里,棉纱最细能做到300支,创造了世界纪录。“相当于1克棉纺出500米长的细纱,也相当于把15根棉花纤维,拧成一根直径不到0.1毫米的细纱。”蔡赟解释。

300支,并非这家百年老厂的唯一目标。随着自动接头机器人的引入和训练,未来的无锡一棉,将在全行业率先成为黑灯工厂。

创新驱动,瞄准一根纺丝“冲锋”,无数的纺织人,找到了突围方向。

4月8日,在位于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的绍兴诚邦高新纤维科技有限公司智能生产车间内,自动化设备在生产涤纶丝。新华社记者徐昱摄

有的企业通过改变纺丝性状,从而实现面料的不同功能。在柯桥,绍兴诚邦高新纤维科技有限公司能将一根涤纶丝做成不同的形状:截面形状为十字吸排,具备吸湿速干功能;截面形状为中空,具备更好的保暖功能;截面形状为4T微多孔,具备吸湿速干和轻量保暖功能……

“我们还通过添加抗菌、抗静电、抗紫外线等功能母粒,实现纤维的不同性能。”该公司办公室主任叶丽花介绍。

还是在柯桥,走进浙江东进新材料有限公司,展厅墙上挂着众多国际知名运动户外品牌的商标,标注出这家功能面料提供商的“势力”范围。

眼下,公司正和浙江理工大学郑今欢团队合作研发多款功能面料。双方科研人员每周都要对接交流,同步研发进度,共享实验数据。

实验室里,一款覆盖新型涂层的功能面料正在测试。“即使在暴雨天气也能有效防水,同时具备优异的保暖、抗菌、吸湿效果,功能上可以替代国外同类面料,但价格不到三分之一。”东进新材料创新中心负责人谢萍萍说。

有的企业通过打造绿色环保产品,追求责任与价值的平衡。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上,中国代表团“逐梦”礼服,使用浙江金晟纺织有限公司和江苏垶恒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竹浆纤维功能性面料;安踏选用再生尼龙和再生涤纶等环保材料,生产中国代表团领奖服,实现了超过50%的碳减排。

有的企业通过在印染端发力,力争成为细分领域的“小巨人”。

“布做得越黑越吃香。”老杨是“国际纺都”众多面料商中的一员,经他之手,每年大约200万米的黑色面料销往海外。在部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质地优良的黑色面料需求量大,而且“越黑越好”,但制作这样的面料并非易事。

“坯布的吸收率饱和之后,往染缸里投再多的染料,也染不出更深的颜色,相反还会产生色差。”老杨坦言,柯桥很多工厂在做黑色面料,但和国外先进厂商相比,曾经存在不小的技术差距。

如今,差距已经成为历史。位于柯桥的鉴湖实验室研发出仿蛾眼增深剂,在不增加染料的情况下,让黑色面料“增”黑1.3倍,从而在这一细分领域实现国产替代。

锦纶是一种强度大、耐磨性强的化纤材料,降落伞、安全气囊、手机喇叭支架,都可用这种纤维制成。但多年以来,国内企业的锦纶印花存在技术难点。

“我记得很清楚,2013年,离除夕还有3天,我和爱人在一个大雪天辗转来到山东金乡县一家企业。酒店没有暖气,但我心里火热,一门心思想把技术带回来。”从面料经销向生产研发转型,柯桥人萧兴水敏锐地意识到,锦纶印花是值得“押宝”的新赛道,而山东这家企业的相关技术已经起步。老萧用支票和诚意打动了对方,双方决定共同研发新技术。几年之后,多名技术人员从山东来到了乾雍纺织。

“3个家庭一共7个人,正式到我的公司来上班,我给他们买了三套住房,还缴纳了十多万元的保险。”萧兴水回忆,有了技术人员之后,他又从日本购入先进的打印设备,并要求对方开放源代码,以兼容企业自研的软件和墨水。

“转型真的不容易,每年都要不断地烧钱,但我们坚持了下来。”萧兴水说。

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企业家。北京冬奥会和杭州亚运会两大赛事,老萧凭借独有的锦纶面料数码印花技术,拿到了国家队的订单。今年的巴黎奥运会,这一技术再次得到市场认可。

孙瑞哲表示,从铺天盖地迈向顶天立地,整个纺织业积极探索以原始创新、基础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以更好应对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能带来的新挑战。

这块“布”,“老树新枝”打开新质生产力之门

听到“纺织”两个字,许多人的脑海可能浮现的是织布机上飞速来回的梭子,是服装厂里哒哒作响的缝纫机,抑或是露天市场堆积如山的衣裤鞋帽。

没错,在高新技术产业越来越受追捧的当下,很多人眼中的纺织业,是典型的传统产业。但传统产业并非落后产业、低端产业的代名词。今天的中国纺织业,不仅直接就业人口超2000万,更以创新之钥打开新质生产力的大门,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老纺织”依然是朝阳产业。

在柯桥鉴湖实验室,我们看到,从叩问太空的大国重器到极其精密的人造血管,从新能源产业到海洋产业,尖端的纺织技术都不缺席。

上海纺织博物馆内,一群孩子在战国布纹陶量前驻足。

“先将泥夯成泥团,用麻织物作结构支撑,再将陶泥层层附上制成陶坯。经过烧制后,织物被烧尽,并在陶器表面形成织物纹理状。”讲解员说,这是古代纺织技术和制陶技术的完美结合,可见在当时,纺织不仅用来编织衣物,也用于其他的生产工艺。

古往今来,从毛、丝、麻、棉等动植物纤维,到从石油、煤炭、玄武岩中提取特种纤维,对更多、更好的布料的渴望,一直在推动人类的技术创新,激发了科学家和发明家、投资者和企业家的想象力。

孙瑞哲判断,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纺织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以石墨烯材料、生物基材料、3D打印材料、纤维状能源与电子器件等为代表的材料创新,以智能制造、生物制造、纳米制造、激光制造等为代表的制造创新,以智能纺织品、绿色纺织品、功能纺织品为代表的产品创新,以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元宇宙、人形机器人等为代表的应用创新等,将成为纺织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发展方向。而企业出海、人工智能、新中式、绿色经济、未来产业五个方向,将成为纺织业竞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赛道。

鉴湖位于柯桥西南方向,古有“鉴湖八百里”一说,足见当时这片水域的宽阔。鉴湖也是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涵养绍兴成为江南鱼米之乡。

2022年7月,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在柯桥成立,重点构建纤维材料先进制备技术、高端纺织与生态染整技术、纺织智能制造与先进复合材料、未来纺织技术四大研发体系,深度赋能纺织产业。

在鉴湖实验室,人们对纺织的传统认知被颠覆,诸多前沿科技链接起纺织产业未来发展的美好畅想——

以聚酯工业丝制成的特种缆绳,首次应用于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这种单根长度近1公里,直径达到270毫米的巨大缆绳,能在高盐高湿环境下使用30年。

在鉴湖实验室,织物可以变化莫测:它或是高强度的防弹衣,或是屏蔽电磁辐射的防护罩,或是轻量化汽车的关键零部件;它还是飞机黑匣子极耐腐蚀的外壳,高速无人机纤薄又坚韧的机翼……

在鉴湖实验室,织物继续迭代进化——

“这么一段人造血管,如果是进口需要2万多元,目前国产替代产品已经研发成功。”工作人员拿起一段柔软轻薄的织物管说。

事实上,国产人造血管已经从经向纬向的编织工艺,升级到以聚四氟乙烯为原料的第二代无纺技术。

“和第一代相比,新一代人造血管即使被针头穿刺之后依旧能够回弹复原,对经常需要注射的病患更加友好。”鉴湖实验室负责人戚栋明说。

这名曾经的浙江理工大学科技处处长坦言,鉴湖实验室设置的初心,就是搭建平台,协同高校和企业共同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栅栏”。

除了浙江理工大学,鉴湖实验室还集聚了东华大学、江南大学、西安工程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科研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形成企业根据需求出题、高校揭榜挂帅解题的良性模式。同时,遵循相同的分配规则:企业委托或共同研发的攻关项目,其专利、标准等成果归属分享由事先合同约定,一般双方具有共同署名权,专利使用权和产品生产权归企业所有;项目专利转化收益70%以上归科研团队,如转化到柯桥当地企业,比例可大幅提高,充分保证科研人员的权益。

比如,绍兴海通印染有限公司投入6000多万元和浙江理工大学为降低设备能耗联合攻关;研发“水性聚氨酯超纤革”,浙江梅盛新材料投入了3000万元;浙江东进新材料每年投入研发创新的费用超过2000万元,占营业收入比重超4%……算清了账,看到了“钱”景,越来越多企业家,将真金白银投入研发创新。

“人工集成电路覆膜、高端医疗器械、可植入人体的软组织,都可以通过纺织来实现,最生动地证明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不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陈豪说,“中国纺织业已成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建设性力量。柯桥将以新质生产力为指引,努力为纺织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