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对我国钛白粉征收反倾销税
2025年5月10日,印度财政部税收局发布第12/2025-Customs(ADD)号通报称,接受印度商工部于2025年2月12日对原产于或进口自中国的二氧化钛(Titanium Dioxide)作出的反倾销肯定性终裁建议,决定对中国的涉案产品征收460-681美元/吨的反倾销税,有效期为5年。本案涉及印度海关编码28230010、32061110和32061190项下的产品。措施自本通报发布于官方公报之日起生效。
2024年3月28日,印度商工部发布公告称,应印度国内企业Kerala Minerals and Metals Ltd.、Travancore Titanium Products Ltd.和VV Titanium Pigments Pvt. Ltd.提交的申请,对原产于或进口自中国的二氧化钛发起反倾销调查。2025年2月12日,印度商工部对该案作出肯定性终裁。
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信息显示,不适用本案反倾销措施的产品包括:
用于食品添加剂的二氧化钛(TiO2),如食用色素、用作片剂薄膜涂料的成分的TiO2
用于化妆品和防晒乳液中的紫外线吸收和光催化剂应用的TiO2
用于纺织/纤维生产的TiO2。TiO2主要用于纺织品和纤维的生产,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光催化自清洁、紫外线防护和除光能力等。但是,用作纺织品/服装/布料/织物印花颜料的TiO2除外。
用于对人造纤维进行除锈的TiO2,该类纤维用于生产纺织品。纤维级材料用于与纤维线混合,制成布料。
TiO2金红石级,用于制造装饰纸(用于纤维/纸浆阶段)。
粒径小于100nm纳米或超细二氧化钛,用于纺织/涂料行业,以实现无尘纺织/涂料等特性。
欧盟、巴西对中国钛白粉加征关税
欧盟委员会就对华二氧化钛(钛白粉)反倾销调查公布了初裁前的事实披露,其计划对中国的钛白粉企业征收最高39.7%的临时关税,该消息引发钛白粉行业广泛关注。根据欧盟方面发布的反倾销调查相关信息,龙佰集团及旗下公司被加征39.7%关税,中核钛白全资子公司金星钛业被加征14.4%关税,安纳达、惠云钛业以及南京钛白等23家合作公司被加征35%关税,其他公司被加征39.7%关税。
巴西发布对中国钛白粉反倾销的初裁结果,初步加征反倾销税税额为:龙佰集团578美元/吨(约25%),安徽金星654美元/吨(中核钛白旗下公司,约29%),其他列示企业(包括中信钛业、惠云钛业、攀钢钒钛等)为1420.83美元/吨,其他未列示企业为1772.69美元/吨。
出口数据显示,2025年1-2月,中国钛白粉累计出口31.59万吨,其中印度为最大出口市场,土耳其和韩国分列二、三位。前十名市场合计占比58%,而美国排名三十开外,出口量仅0.23万吨,占比0.74%。
2025年1月至3月,中国钛白粉累计出口量为50.10万吨,同比增长2.25%,但增速有所放缓。3月出口量为18.50万吨,环比增长17.47%,但同比萎缩5.64%。
此外,面对欧盟、印度的反倾销措施,中国钛企正积极开拓非洲、东南亚等新兴市场。
在终端需求持续疲软、市场已转入存量博弈阶段的背景下,随着五月传统需求淡季的临近,新订单获取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当前行业正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全球宏观经济波动加剧与消费者"买涨杀跌"心理预期形成共振,使得单纯依赖价格杠杆清库的策略效果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全球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叠加内需增长动能不足,导致钛白粉行业供需格局持续失衡,产品价格承压态势或将延续。
从产业链传导机制来看,原料成本波动将成为价格调整的重要观察窗口。若钛精矿等上游原料价格维持高位运行,将限制钛白粉生产企业的降价空间,进而影响价格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行业已呈现结构性产能过剩特征,当企业面临持续亏损压力时,或将触发新一轮产能出清进程。这种市场自发性调整将通过供给端收缩重塑供需平衡,但调整周期与阵痛程度仍需持续关注国际经贸形势演变、终端需求复苏节奏及原料端价格博弈等多重变量交互作用。
在全球贸易环境充满挑战以及国内需求疲软的大背景下,供应过剩将导致钛白粉价格承受下行压力。不过,具体的降价幅度还需参考原料价格走势。一旦出现严重亏损,或许会出现更大规模的减产,直至市场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来源:全球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