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美国取消T86快速清关政策、欧盟提前锁定小包裹税之后,德国开始针对中国跨境小额包裹的增值税新政,直接击中以“低价小包”为核心生存模式的纺织跨境卖家。这场突如其来的政策调整,不仅改写了欧洲纺织跨境的成本规则,更倒逼整个行业重新思考:过去靠“低价冲量”抢占市场的路子,还能走通吗?
23%增值税+免税取消,纺织小包首当其冲
11月18日,德国联邦财政部正式公示的政策细则,给中国纺织跨境卖家划下了明确的“成本红线”:自2025年11月24日零时起,所有源自中国的跨境电商小额包裹,无论货值多少,均需统一缴纳23%的增值税;此前执行多年的“货值低于22欧元免征增值税”政策,将彻底废止。

这一调整对纺织品类的冲击尤为直接。要知道,中国跨境纺织卖家的主力产品——从十几欧元的T恤、家居服,到二十欧元以内的围巾、家纺配饰,大多依赖“低价小包”模式抢占市场。新政实施后,这些产品的售价将面临平均23%的上涨压力。德国财政部门直言,新政初衷就是“遏制低质中国商品涌入,保护本土制造业”,而纺织服装正是被点名的“重点领域”。
从美国到欧洲,纺织跨境转移引本土反弹
德国的新政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全球贸易税收重构下的连锁反应。这场风暴的起点,是2025年2月美国取消T86快速清关政策——政策落地后,Temu、SHEIN等平台迅速将运营重心从美国转向欧洲,纺织品类作为跨境出口的“主力军”,也随之大量涌入欧洲市场。
海关数据清晰记录了这场“转移潮”:2024年中国对美低价电商出口额还能达到231亿美元,对欧盟为191亿美元;但到了2025年前三季度,格局彻底逆转——对美出口骤降至131亿美元,对欧盟出口却飙升至205亿美元。大量低价纺织包裹的涌入,直接触动了欧洲本土产业的神经。
德国零售协会的数据显示,受中国低价纺织、家居用品冲击,该国相关本土店铺已损失超8亿欧元营业额;意大利时尚行业协会更是直言“这关乎整个纺织服装行业的生死存亡”。本土产业的强烈诉求,最终推动了德国新政的落地。
薄利纺织品遇成本暴击,中小商家最受伤
对于中国纺织跨境卖家而言,新政带来的是“利润压缩+合规成本增加”的双重打击。
一方面,纺织行业素来以“薄利多销”为生。许多中小卖家的毛利率仅维持在15%-20%,如今23%的增值税直接吞噬掉全部利润,甚至出现亏损。若想维持利润,就必须将成本转移到售价上——但德国经济研究所预测,政策实施后居民跨境电商购物成本将平均上升18%-25%,而一项针对德国35岁以下消费者的调查显示,89%的受访者表示将减少跨境购物或转向其他平台,涨价极有可能导致订单量暴跌。

另一方面,合规成本也在显著上升。卖家需完成德国VAT税号注册、搭建电子发票系统,部分企业还需聘请欧洲本地税务代理——这些额外支出,对于本就资金紧张的中小纺织卖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从物流到品牌,纺织卖家如何重构竞争力?
面对不可逆转的政策趋势,纺织跨境卖家的破局关键,早已从“省成本”转向“提价值”。
海外仓切断“税务链路”
过去依赖“个人小额包裹”清关的模式已行不通,海外仓成为刚需。通过将纺织货物批量运至欧盟境内仓库,从“跨境小包”转变为“欧盟境内分发”,既能规避小额包裹的高额增值税,还能提升配送效率(比如将物流时效从15天缩短至3-5天),增强消费者体验。若部分产品仍需走直邮模式,可合理利用欧盟IOSS税务申报系统,优化清关流程。

重构成本模型
必须摒弃“低价冲量”的思维,将23%德国VAT(或欧盟各国对应税率)、产品分类关税(比如纺织品类关税约5%-12%)、包裹处理费(约2欧元/件)及合规成本(税务代理、系统搭建等)全面纳入定价体系。例如,一件原本售价15欧元的T恤,需额外增加3.45欧元增值税,定价需调整至18.45欧元以上才能覆盖成本,这就要求卖家重新评估产品的利润空间。
从“低价”到“高价值”转型
低价纺织SKU的生存空间将持续萎缩,未来欧洲市场更青睐三类产品:一是中高客单价产品(如30欧元以上的设计师款服装、功能性家纺);二是具备差异化属性的产品(如采用有机棉、可降解面料的环保纺织品,或具备保暖、抗菌功能的特殊面料产品);三是品牌化产品——安克创新通过专利技术与品牌建设实现45%产品溢价的案例,同样适用于纺织行业。打造专属品牌、强化设计研发,才能稀释税务成本,摆脱低价竞争陷阱。
税收壁垒下,纺织跨境能否告别“低价依赖”?
德国新政的落地,其实是全球主要市场“筑墙”的一个缩影——从美国取消T86政策,到欧盟提前征收小包裹税,依赖“制度套利”的“低价小包”模式已走到尽头。对于中国纺织跨境行业而言,这既是危机,也是转型的契机。
过去几十年,中国纺织业凭借“低成本、大产能”占据全球市场,但在跨境电商领域,多数卖家仍停留在“赚差价”的初级阶段,缺乏品牌力和产品竞争力。如今税收壁垒倒逼行业升级,那些率先完成合规改造、供应链重构与品牌化升级的企业,反而能在这场洗牌中抢占先机。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内部对新政的争议也为行业带来一丝变数——德国汽车、机械制造等行业协会担忧此举引发中方贸易反制,但纺织行业作为直接受冲击的领域,被动等待不如主动破局。
当德国23%的增值税警钟敲响,当欧洲市场的游戏规则彻底改变,中国纺织跨境卖家是继续困在“低价陷阱”里挣扎,还是主动向“品牌化、高价值化”转型?
(来源:全球纺织网)